4.7 空调末端装置


空调末端装置包括风机盘管机组,变风量末端装置,置换送风器,空气幕,风口等。
4.7.1 风机盘管机组
风机盘管机组由风机和盘管组合构成。盘管接受自外部水系统供给的热(冷)水,通过风机向房间直接送热(冷)风。机组一般送风量250~2500m3/h,出风口静压≤100Pa。
1 分类及特点(表4.7.1-1)

表4.7.1-1  风机盘管机组分类及特点
表4.7.1-1  风机盘管机组分类及特点

2 基本性能参数
  1)额定风量,供冷及供热量(表4.7.1-2)。
  2)额定输入功率,噪声及压力损失(表4.7.1-3)。

表4.7.1-2  机组额定风量、供冷量及供热量
表4.7.1-2  机组额定风量、供冷量及供热量
表4.7.1-3  机组额定输入功率、噪声和水阻
表4.7.1-3  机组额定输入功率、噪声和水阻
注:表4.7.1-2和表4.7.1-3中的参数均为机组在高档转速下的参数。

3 技术性能要求
  1)机组的盘管应在1.6MPa压力下进行耐压和密封性试验,应无渗漏。
  2)机组风量的实测值应≮95%额定值。输入功率实测值应≯110%额定值。供冷(热)量的实测值应≮95%额定值。压力损失的实测值应≯110%额定值。噪声的实测值应不大于额定值。
  3)对于可进行风量调节机组,设置高、中、低三档调节时,三档风量比例宜为额定风量的1:0.75:0.5。
  4)机组试验工况参数(注:产品提供的试验工况参数应符合以下要求)
    ①额定风量和输入功率的试验工况参数。
      a 进口空气:干球温度14~27℃;不供水。
      b 出口静压:低静压机组,带风口和过滤器的为0Pa,不带风口和过滤器的为12Pa;高静压机组不带风口和过滤器的为30Pa或50Pa(此条对出口静压的要求同时适用于本节的②、③条)。
      c 风机转速:高档。
    ②额定供冷(热)量的试验工况参数。
      a 进口空气:供冷工况干球/湿球温度为27℃/19.5℃;供热工况21℃(高档风量)。
      b 供回水温度:供冷工况为7℃(供回水温差5℃);供热工况为60℃。
      c 出口静压:同①条要求。
    ③凝露和凝结水的试验工况参数。
      a 进口空气:干球/湿球温度为27℃/24℃。
      b 供水温度:6℃(水温差3℃)。
      c 风机转速:凝露试验时为低档,凝结水试验时为高档。
      d 出口静压:同①条要求。
  5)机组与管道的连接宜采用弹性接管或软连接管(金属或非金属软管)。其耐压值应≥1.5倍工作压力。软管的连接应牢固,不应有强扭和瘪管。
  6)机组安装前,宜进行单机三速试运转及水压检漏试验。试验压力为系统工作压力的1.5倍,试验观察时间为2min,不渗漏为合格。
  7)机组应设独立的支、吊架,安装的位置、高度及坡度应正确,固定牢固。
  8)机组与风管回风箱或风口的连接,应严密、可靠。
  9)机组的隔热材料应具有无毒、无异味、吸湿性小的性能,并应符合防火规范要求。粘贴应平整牢固。
10)机组箱体的外表面不应有凝结水,风口不应有凝结水滴下,应采取良好的凝结水排除措施,杜绝凝结水外溢或吹出。所采用的凝水盘应有足够长度和坡度,盘管最高处应设放气阀。
11)机组的安全要求,应符合JB9063—1999《房间风机盘管空调器安全要求》的规定。
4 设计选用要点
  1)机组规格的选用,应在综合考虑房间冷、热负荷以及空气热湿比等因素基础上确定。一般原则为:
    ①当新风与房间空气参数等焓时,风机盘管机组仪负担围护结构和房间内部产生的冷、热负荷。
    ②当新风焓值大于或小于房间空气焓值时,风机盘管机组应加上或扣除部分新风冷、热负荷。
    ③当新风的绝对含湿量低于房间空气含湿量、可全部负担房间湿负荷时,风机盘管可仅负担房间显热负荷,宜按干工况配置。
    ④当房间显热负荷占有较大比重时,应通过显热平衡计算,校核风机盘管机组的风量。
  2)选用机组时,应考虑实际性能与额定值的偏差,并注意以下特点:
    ①机组额定供冷量一般为在空气焓降值等于15.9kJ/kg条件下的测试值。
    ②机组额定供热量一般为额定供冷量的1.5倍。
    ③额定值各项参数均为风机在高档转速下的值,但一般宜按照中档风速下的数值选用产品。
  3)对于双管制水系统(适用于只按季节或只按空调区域进行供热或供冷转换的空调系统)的风机盘管机组,应配置一组盘管的供热/供冷兼用机型。对于四管制水系统(适用于供热/供冷频繁转换的空调系统)的风机盘管机组,应配置加热和冷却两组盘管的组合式机型。
一般用途宜选用一组盘管(两管制)、冬夏兼用机型。考虑系统全年经济合理运行或特殊使用功能需要时,可选用有加热和冷却两组盘管(四管制)的组合式机型。
  4)对低温或蓄冷空调系统,应选用大温差机组。
  5)目前,风机盘管机组有下列控制类型:
    ①带三速选择开关,可冬、夏转换,通过室温控制器连动水路电动阀,实施自动控制。
    ②带三速选择开关,可冬、夏转换,通过室温控制器连动风机开停,实施半自动控制。
    ③仅带三速选择开关,实施手动控制。
    ④风机无级调速控制。
注:《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》(GB 50189—2005)中规定,末端变水量系统中,风机盘管应采用电动温控阀和三速风速结合的控制方式。
  6)风机盘管的调节方法见表4.7.1-4。
  7)由于国内外风机盘管机组标记方法不同,设计选型时需要注意和区别。

表4.7.1-4  风机盘管调节方法
表4.7.1-4  风机盘管调节方法

5 施工安装要点
  1)机组供水入口处,应装设过滤器。在冲洗冷媒水系统干管时,污水不应通过盘管。盘管接管的最高点应设排气装置,最低点应设泄水装置。
  2)机组的冷凝水排出管必须有一定的坡度,应保证滴水盘中不积水。
  3)机组安装可参见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1K403、01(03)K103《风机盘管安装》(含2003年局部修改版)。
6 相关标准
《风机盘管机组》GB/T19232—2003。
《立柱式风机盘管机组》JB/T 6412—1992。
《柜式风机盘管机组》JB/T 9066—1999。
《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》GB 50189—2005。

4.7.2 变风量末端装置
1 分类、特点(表4.7.2-1)
2 基本性能要求(表4.7.2-2)
3 选用要点
  1)一次风最大风量的确定。按各温度控制区域内最大显热冷(热)负荷与相应的送风温差,计算出一次最大冷(热)风量,不计各空调温控区内的潜热负荷。取冷(热)一次风最大风量中较大值为选择设备用的一次风最大风量。以最大送风量作为额定风量选择末端装置。
  2)一次风最小风量要综合考虑新风量和气流组织确定。对于设备发热量小,人员多的区域(如会议室),应校核一次风最小风量是否满足新风需求,以确定保证新风需求的最小送风量。
  3)风机串联型变风量末端装置风机的风量,一般为一次风最大风量的1.0~1.3倍,并联型风机的风量一般为一次风最大风量的0.6倍,也可按一、二次送风温度计算确定。
  4)负荷变化特性不同的空间,不应划分在同一变风量末端装置范围内。对于变风量末端装置直接置于空调区域中的情况,设计时应根据末端装置样本的噪声数据,认真进行分析计算和处理。

表4.7.2-1  变风量末端装置分类、特点
表4.7.2-1  变风量末端装置分类、特点
表4.7.2-1  变风量末端装置分类、特点

表4.7.2-2  变风量末端装置基本性能要求
表4.7.2-2  变风量末端装置基本性能要求

4 相关标准
《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》(正在报批阶段)。
4.7.3 置换式送风器
置换式送风器是将经过处理的空气,以较小的送风温差、较低的送风速度直接送到工作区内的空调末端送风装置。置换式送风器由风管、风阀、消声器和蜂窝状外罩组成。
1 分类、特点(表4.7.3)

表4.7.3  置换式送风器分类、特点
表4.7.3  置换式送风器分类、特点

2 技术性能要求
与常规的空调系统气流组织设计相似,必须知道在整个的送风量范围内,下区送风温差为3℃和6℃时的下列数据:
  1)出口邻接区的长度。
  2)出口邻接区的宽度。
  3)在出口邻接区边界处地面以上200mm处的温度。
  4)通过置换送风口的压力降。
  5)产生的噪声级。
  6)噪声的衰减量。
3 选用要点
  1)为满足人体热舒适性要求,民用建筑送风口通常设置高度h≤0.8m,出口风速v≤0.2m/s;工业建筑置换送风口通常设置高度不限,出口风速v≤0.5m/s。
  2)除系统外送风温度接近室内温度外,通常工作区人员坐姿时的停留处空气流速≤0.2m/s。
  3)室内人员应在置换送风口扩散的平面临近区以外。
  4)送风口应布置在室内空气较易流通处,送风口前不应有大量遮挡物。
  5)置换送风口不应布置在室内靠外墙或外窗侧处。应尽可能布置在室中央或冷负荷较集中的地方。
  6)排风口应尽可能设置在室内最高处。回风后应设置在室内热力分层高度以上。

4.7.4 空气幕
空气幕是依靠空气从风口吹出时足够风速形成的平面气流、以隔断室内外空气对流的送风装置。机组由风机、静压箱、风口等组成。
1 分类、特点(表4.7.4-1)
2 主要技术性能参数(表4.7.4-2)
3 选用要点
  1)空气幕应根据门宽、门高,出口风速选用。送风温度宜≤50℃。高大的外门送风温度≤70℃。出口风速一般为4~9m/s。
  2)选用空气幕时,应注意出口风速及噪声两项指标。这两项指标直接反映产品质量的优劣。
4 相关标准
《空气幕技术条件》JB/T 9067—1999。

表4.7.4-1  空气幕机组分类、特点
表4.7.4-1  空气幕机组分类、特点
表4.7.4-2   空气幕机组主要技术性能参数
表4.7.4-2   空气幕机组主要技术性能参数

4.7.5 风口
1 主要技术性能参数
  1)侧装式风口主要技术性能参数(表4.7.5-1)。
  2)顶装式风口主要技术性能参数(表4.7.5-2)。
  3)地面安装式风口主要技术性能参数(表4.7.5-3)。
  4)喷口主要技术性能参数(表4.7.5-4)。
  5)变风量风口主要技术性能参数(表4.7.5-5)。
  6)特殊风口主要技术性能参数(表4.7.5-6)。
注:表4.7.5-1~表4.7.5-6中:有效面积率为风口有效面积(风口的空气流通净面积)/面板面积(包括风口框架结构),以百分数表示;表中所列压力损失、噪声、有效面积率、构造、组成部件等受品牌影响,仅供参考。

表4.7.5-1  侧装式风口主要技术性能参数
表4.7.5-1  侧装式风口主要技术性能参数
表4.7.5-2  顶装式风口主要技术性能参数
表4.7.5-2  顶装式风口主要技术性能参数
表4.7.5-3  地面安装式风口主要技术性能参数
表4.7.5-3  地面安装式风口主要技术性能参数
表4.7.5-4  喷口主要技术性能参数
表4.7.5-4  喷口主要技术性能参数

表4.7.5-5  变风量风口主要技术性能参数
表4.7.5-5  变风量风口主要技术性能参数
表4.7.5-6  特殊风口主要技术性能参数
表4.7.5-6  特殊风口主要技术性能参数
表4.7.5-6  特殊风口主要技术性能参数

2 选用要点
  1)选型原则
    ①根据工程特点、所需气流组织类型、调节性能和送风方式等要求,选择相应的风口类型。
    ②根据需要风量(送风、排风或回风),在风口喉部(或风口进出口断面处)允许的风速范围内,确定所需风口的型号尺寸。
    ③校核所选择风口的主要技术性能,如射程、压力损失、噪声指标以及工作区域内的风速与温差等。
    ④确定所选风口的布置安装方式和风道连接方式。
  2)选型注意事项
    ①风口的选择和布置需综合考虑室内气流组织、噪声、建筑装修美观要求、安装维护以及经济性等因素。在选型计算时,应仔细校核其风量、射程以及气流扩散和升降特性。特别要注意建筑部件如梁或柱等对气流的影响。对一些技术要求特殊的空调空间和风量极大的场合,风口的选择宜辅以计算机模拟方法确定。
    ②侧装式置换送风口的安装高度不宜>0.8m,风口出风速度不宜>0.2m/s(0.2m/s为针对民用建筑的指标。针对工业建筑的指标为:不宜>0.5m/s)。地板回风口应能有利于灰尘等污染物的排除(主要适用于大堂和计算机房空间)。座椅送风口应能独立调节。地板散流器和座椅送风风口,需配有夹层


目录导航